馬來建筑
馬來的傳統建筑工藝精湛,著名的高腳樓,造型既實用又美觀,可以說是最能體現大馬人生活智慧的建筑。
高腳樓非常適合熱帶環境,既能利用自下而上的穿堂風保持屋內涼爽,又能避免被偶爾到來的洪水淹沒,大斜度屋頂和寬敞的窗戶不僅有利于穿堂風流動,采光又妥妥的,建筑還采用復雜的雕刻技藝,顯得異常精美。
荷蘭建筑
荷蘭紅屋(Stadthuys)于1656開始興建,花了16年才竣工,它是荷蘭殖民年代的行政中心,于1753年開始使用,據稱是東方最古老的建筑。
該建筑物被涂上了一層亮麗的紅漆,“紅屋”由此而得名。
它有著沉重的木門、厚厚的紅墻和鍛鐵鉸鏈,是荷蘭殖民時期留下的最壯觀的遺跡。
它是荷蘭人精湛的石工和木工技藝的最佳范例,傳說建造紅屋的紅色磚塊都是當時的荷蘭殖民者專程從荷蘭運來的。
紅屋里面有6家博物館,其中,歷史與民族學博物館(Museum Sejarah dan Etnografi)是最主要的博物館,憑該博物館的門票,還可參觀紅屋內的其他5家博物館。
教育博物館(Museum Pendidikan)、藝術博物館(MuseumSastera)、鄭和博物館(Galeri Laksamana Cheng Ho)、民主博物館(Museum Pemerintahan Demokrasi)和馬六甲州元首博物館(Yang Di-Pertua Negeri Melaka Muzium)。
中國建筑
馬來西亞的中國建筑大致分為兩類:傳統建筑和峇峇娘惹建筑,傳統建筑包括遍布全國的中國寺廟。
馬六甲和檳榔嶼的舊建筑,大多為峇峇娘惹風格,帶室內庭院和漂亮的彩瓦。
該建筑物復雜繁多的裝飾和設計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多元文化和富裕生活下的時尚感。
而內部則基本是中式風格,到處可見木制家具、屏風還有無釘樓梯、天井等等。
屋內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國的紅木製成的,其設計則融合了中國、英國維多利亞及荷蘭風格。
有些家私擁有豐富的珍珠母鑲嵌了盛開的櫻桃花及各種鳥類。
屋里的陶瓷則是這些海峽華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廣東省,要求定制而進口的。
沙巴和砂拉越的原住民建筑
沙巴和砂拉越的原住民有自己的獨特建筑風格,最具特色的是長屋和水上村落。
在河流沿岸和海邊,常常還能見到搭建在高高支柱上的古樸水上村落,房屋之間有木板鋪成的道路,路旁栓著小船,村內的交通工具一般是舢板或獨木舟。
印度建筑
英殖民時期吉隆坡印度移民的生活與鐵路、道路、橡膠園密切相關,艱苦的生存環境使宗教成為印度人工作生活中的精神慰藉,而印度廟則是他們的避難所與活動場所。
馬來西亞的印度教徒大多來自南印度,這里的印度教寺廟也具有南印度彩色建筑的風格。
吉隆坡的馬里安曼興都寺(Sri Mahamariaman Temple)建于十九世紀末,是國內最豪華,最精美的印度寺廟,寺廟的細節裝飾融合樓精致的雕刻、黃金裝飾、手繪圖案,以及來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精美地磚。
葡萄牙建筑
在馬來西亞,最著名的葡萄牙建筑是馬六甲的圣地亞哥古堡(A”Famosa fort),它建于1511年,修建者為阿爾法索(Alfonso d”Albuquerque)。
這座古堡幾乎被荷蘭人徹底摧毀,現在只剩下一小部分矗立在山頭,俯視著馬六甲市、舊港口和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體現樓十五世紀的早期馬來蘇丹,葡萄牙與荷蘭文化歷史,檳城的建筑特色體現樓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中的英殖民時期歷史與文化。
這些獨特文化綜合成特別的文化建筑城市景觀,在東南亞任何地方平行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認可,“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名城。”
馬來西亞是一個綽約多姿且低調的國度,沒有泰國的喧囂紅塵和過度商業化,也沒有新加坡的車水馬龍,華燈璀璨。
但馬來西亞在整個東南亞一定是一個自成一格,文化氛圍濃郁,綠茵遍地,斑駁陸離,最值得一去的國家。